● 千元级显卡年度横评开幕
				      2010年对于DIY用户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纷繁复杂的新品发布让大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2010年对于芯片级厂商来说也是倍感压力的一年,无论是Fermi的延期发布和高功耗特性,还是HD6900系列的架构改变,都在业界激起前所未有的关注;2010年所有显卡厂商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感受,AIC厂商在3月初陪伴NVIDIA从遭受质疑,到GTX460发布后性价比飞跃,AIB厂商从年初享受荣誉到入夏后压力骤增……
				      2010年还有一群人,他们为用户寻找产品和市场的闪光点;他们不断和厂商与用户沟通,获取整个市场对产品的认知态度;他们的工作桌上摆满了显卡资料和测试平台;他们反复揣摩显卡特性,用无数个加班创造了一篇又一篇经典的原创内容,他们是所有媒体编辑。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正是一个庞大而又棘手的任务——为消费者挑选最适合他们的显卡。
				    
				      本次千元级显卡横评可以作为对2010年度显卡市场发展的一次回顾,也可以作为不同厂商综合实力的全面体现,这次横评的25家显卡厂商可谓拿出了自家2010年最为用心的显卡产品。
				      无论最终成绩如何评定,本次参与横评的所有产品都是厂商设计团队和策划团队的年度力作,这里凝聚了整个行业的心血,这也促使我们媒体要更为认真地完成这篇文章。读者通过这次千元级显卡横评,可以体会到不同显卡的特性和优势之所在,最终找到适合自己购买的显卡,提升产品研判水平,也提升购买的理性程度。
				       本周是2010年的最后一周,也是ZOL显卡频道打响收官之战的最后时刻,面对用户在购买过程中的种种疑问,面对众多显卡厂商不断加大力度开发新品,我们深决定用这次千元级最具性价比显卡横向评测,为长期关注ZOL显卡频道的用户带来最为酣畅淋漓的欣赏体验。   
				     
				    
                      
                        
                          | 千   元 级 显 卡 对 位 产 品 规 格 比 较 表 | 
                        
                        
                          | 显卡型号 | 
                          Radeon HD   6850 | 
                          Radeon HD   5830 | 
                          Radeon HD   5770 | 
                          GeForce GTX 460 | 
                          GeForce GTX   460 | 
                          GeForce GTS   450 | 
                        
                        
                          | 市场定价 | 
                          1299-1399元 | 
                          1299-1399元 | 
                          999 元 | 
                          1399 元 | 
                          1199 元 | 
                          999元 | 
                        
                        
                          | GPU代号 | 
                          Barts | 
                          Cypress | 
                          RV840 | 
                          GF104 | 
                          GF104 | 
                          GF106 | 
                        
                        
                          | GPU工艺 | 
                          40 nm | 
                          40 nm | 
                          40 nm | 
                          40 nm | 
                          40 nm | 
                          40 nm | 
                        
                        
                          | GPU晶体管 | 
                          17 亿 | 
                          21.5 亿 | 
                          10.4 亿 | 
                          19.5 亿 | 
                          19.5 亿 | 
                          11.7 亿 | 
                        
                        
                          | 着色器数量 | 
                          960 | 
                          1120 | 
                          800 | 
                          336 | 
                          336 | 
                          192 | 
                        
                        
                          | 着色器组织 | 
                          (1D+4D) *192 | 
                          (1D+4D)* 
                            224 | 
                          (1D+4D)* 
                            160 | 
                          1D *336 | 
                          1D *336 | 
                          1D *192 | 
                        
                        
                          | ROPs数量 | 
                          32 | 
                          16 | 
                          16 | 
                          32 | 
                          24 | 
                          16 | 
                        
                        
                          | 纹理单元数量 | 
                          48 | 
                          56 | 
                          40 | 
                          56 | 
                          56 | 
                          32 | 
                        
                        
                          | 核心频率 | 
                          775 MHz | 
                          800 MHz | 
                          850 MHz | 
                          675 MHz | 
                          675 MHz | 
                          875 MHz | 
                        
                        
                          | 着色器频率 | 
                          775 MHz | 
                          800 MHz | 
                          850 MHz | 
                          1350 MHz | 
                          1350 MHz | 
                          1750 MHz | 
                        
                        
                          | 理论计算能力 | 
                          1.49 TFLOPs | 
                          1.79 TFLOPs | 
                          1.36 TFLOPs | 
                          1.36 TFLOPs | 
                          1.36 TFLOPs | 
                          1.008 TFLOPs | 
                        
                        
                          | 等效内存频率 | 
                          4000 MHz | 
                          4000 MHz | 
                          4800 MHz | 
                          3600 MHz | 
                          3600 MHz | 
                          4000 MHz | 
                        
                        
                          | 内存位宽 | 
                          256 bit | 
                          256 bit | 
                          128 bit | 
                          256 bit | 
                          192bit | 
                          128 bit | 
                        
                        
                          | 内存带宽 | 
                          128 GB/s | 
                          128.0 GB/s | 
                          76.8 GB/s | 
                          115.2 GB/s | 
                          86.4 GB/s | 
                          64 GB/s | 
                        
                        
                          | 内存类型 | 
                          GDDR5 | 
                          GDDR5 | 
                          GDDR5 | 
                          GDDR5 | 
                          GDDR5 | 
                          GDDR5 | 
                        
                        
                          | 内存容量 | 
                          1024 MB | 
                          1024 MB | 
                          1024 MB | 
                          1024 MB | 
                          768 MB | 
                          1024 MB | 
                        
                        
                          | DX版本支持 | 
                          11 | 
                          11 | 
                          11 | 
                          11 | 
                          11 | 
                          11 | 
                        
                        
                          | HD视频技术 | 
                          UVD3 | 
                          UVD2 | 
                          UVD2 | 
                          PureVideo HD | 
                          PureVideo HD | 
                          PureVideo HD | 
                        
                        
                          | 通用计算接口 | 
                          Stream | 
                          Stream | 
                          Stream | 
                          CUDA | 
                          CUDA | 
                          CUDA | 
                        
                      
			        
				    
                      上表是本次主要参赛显卡的GPU规格情况,我们选用了公版产品为大家做解析,其中NVIDIA产品主要有GTS450、GTX460,AMD方面则提供了HD5770、HD5830、HD6850三款GPU芯片,本次横评我们收到了26家显卡厂商的送测产品,价格集中在999-1399元,相信这正是消费者购买显卡最为关注的价格段,也是目前显卡竞争最为激烈的价格段。
                    ● 全面DirectX 11时代的视觉体验
				      2009年10月23日,微软高调发布了其最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7,这款操作系统相对于之前的Vista系统有相当大的进步,特别核心执行效率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并且加入了DirectX   11等新技术。微软此次推出全新图形API——DirectX 11目的很明确,就是能够充分利用显卡资源,旨在游戏以及通用计算方面达到更高的执行效率。
				      时至2010年,随着AMD率先发布DX11家族显卡和NVIDIA利用Fermi架构全部进入DirectX   11时代,400元到4000元不同层次的显卡市场上已经完全被DirectX 11标准所覆盖,任何一款支持DirectX   11的GPU和基于这款GPU的显卡都因为新的图形API成为玩家购买显卡的重要考核标准。本次千元级横评显卡自然也全面转向DirectX   11标准。
				    
                    
                        
                      
全部参赛显卡支持DirectX 11标准 
                    
  DirectX   11作为一套全新的图形API,提供给图形开发者和用户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降低了开发难度,节省硬件资源,特别是后两个特点,是DirectX   11区别与以往的DirectX最为显著的特点。
                      2009年NVISION大会上,微软就透漏了DirectX 11的大量细节,此时DirectX   11已经完全成熟并获得硬件厂商支持,就等和win7操作系统一同上市了。同时借助SIGGRAPH以及GameFest   2008大会上放出的幻灯片,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此外,DX11特性的提前放出,对于目前DX10以及DX10.1硬件用户而言也很有帮助,因为AMD和NVIDIA可以照此提前开发适当的驱动支持。
                    
                      2008年度NVISION资料截图
                      回顾历次DirectX的更替过程,几乎都对GPU架构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它们大部分要求GPU改变现有的着色器Shader单元结构,或者为着色器Shader单元追加资源,这些改进都是为了让GPU的指令数提升,寄存器数量增加,纹理规模提升,材质Texture精度提升。这样的改进难免带来晶体管数量的增长,也就说说GPU内部的每个着色器Shader单元变得更加庞大。
                      DirectX 11发布后,人们发现微软并没有在Shader Model方面做出重要提升,虽然版本升至Shader Model   5.0,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DirectX 10和DirectX 10.1的功能补全,你也可以认为它是DirectX 10和DirectX   10.1的超集,如果换个角度大胆设想,我们今天看到的DirectX 11才是微软想要的DirectX 10完美形态。
                      DirectX 11针对不同方面带来了全新的特性,目前通过现有资料分析,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
                    
                      DirectX 11带来的全新特性
                      ● 着色器版本提升到Shader Model 5.0,采用面向对象的概念,并且完全可以支持双精度数据。
  ●   Tessellation曲面细分技术获得微软正式支持,逐渐走向成熟;
  ●   Multithreading多线程处理,让图形处理面对多线程编程环境不再尴尬;
  ● 提出微软自己的Compute   Shader通用计算概念,把GPU通用计算推向新的巅峰;
  ● 新的Texture   Compression纹理压缩方案,在画质损失极小的环境下带来了硬件资源的节约。
                     ● NVIDIA与AMD 2010年度产品布局
				      NVIDIA和AMD在2010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无论是芯片发布数量还是芯片性能提升幅度可谓历史上前所未有。特别是年初GTX400时代Fermi架构首发和年末GTX500时代Fermi架构威力全面爆发都让我们感受到新GPU架构对于游戏性能的提升之大。而AMD方面在HD6800系列中采取提升固定单元频率的方式提高性能,HD6900则改变了沿用长达3年的GPU核心运算单元结构,也让我们看到了AMD的不懈进取。
				    
				        
				      中关村在线显卡频道针对每一款芯片级产品都做了详细评测,同时芯片级测试的对比样本数量和测试项目数量都是行业内绝对领先的。下面我们对2010年度的重要产品做简单回顾,希望读者也能从中找到新品发布的特性和规律,对千元级显卡市场的形成有自己的认识。
				    
				      NVIDIA GTC大会黄仁勋先生展示Fermi
				      Fermi相关产品第一次官方亮相,当属2009年9月30日NVIDIA在美国圣何塞举办的GTC大会上,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左手携Fermi高调亮相。时间调整至2010年1月7日,地点全球著名赌城拉斯维加斯,一年一度的ces(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隆重召开。NVIDIA作为视觉领域的领军人物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展会,同时也会展示自己最为先进的技术和最强的新品。
				    
				      中低端悍将HD5670显卡发布
				      DirectX   11作为微软全新一代的API,率先支持确实对于产品推广以及市场占有率方面均有很大帮助。现在市场中,随着AMD中高低端DirectX   11产品的快速铺货,令Radeon HD 5000成为了DirectX 11的代名词。Radeon HD 5670仅有400个流处理器,但是相对于上几代Radeon HD   X600系列产而言,流处理器数量又有了长足进步。同时在图形核心制程上由于使用了40nm制程,所以作为主流中低端产品的“它”功耗及发热量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2010年3月27日,整个行业期待已久的Fermi架构GTX400显卡正式发布,NVIDIA在首款DirectX 11产品GeForce GTX   480中,虽然晚于Radeon HD   5870,但无论在架构、性能还是功能上均相比自己上一代产品有了质的飞跃。除了3DMark等常规项目中领先对手,在DirectX   11项目中这款显卡更是大幅度领先AMD同等级产品,特殊的架构优势大幅度体现。
				    
				      Fermi架构GF100功能单元分布
				       Tony   Tamasi先生(NVIDIA高级副总裁,产品与技术总监)表示:“以前的G80架构是非常出色的图形处器。但Fermi则是一款图形处理同样出色的并行处理器。”这句话揭示了Fermi的与众不同,它已经不再面向图形领域设计了,因为更广阔的通用计算市场在等待它。Fermi将为通用计算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图形性能和游戏被提及已经越来越少。
				    ● NVIDIA与AMD 2010年度产品布局
				      2010年7月GTX460的正式发布改变了,GF104就是在Fermi第一代GF100基础上演变而来,它为原生设计核心并非GF100规格简单屏蔽、缩减而来。它的主要设计目的就是为普通用户提供性价比的高游戏性能产品。GF104核心继续由台积电(TSMC)采用40nm工艺打造,其由19.5亿晶体管构成,相比GF100的32亿有了约40%的晶体管缩减,这也就是意味着GF104核心的成本、功耗和发热量都会有大踏步的改善。
				    
				        
				      众多厂商第一时间送测GTX460产品
				      在人们惊叹GTX460的高性价比时,NVIDIA再接再厉,于北京时间2010年9月13日12时,NVIDIA针对主流千元级DirectX 11显卡全球发布新品,其型号为GeForce GTS 450。GeForce GTS   450使用了原生的GF106核心,它并非早期Fermi架构的GF100和GF104缩减规格而来,同时得益于Fermi架构的设计,其在计算效率及能力上相比前代同价位产品有了长足进步。
				    
				      NVIDIA明星产品的传承
				      在经历了GF100芯片GTX480/470/465的高温高功耗苦恼之后,GF104/106芯片一扫NVIDIA和众多AIC厂商心头大患,同时制造成本不断下降促使显卡性价比大增,用户在衡量功耗和性能优势之后,很容易选择基于Fermi架构的产品。而AMD方面凭借HD5000打下的江山正在被NVIDIA逐步侵蚀,此时的AMD已经坐不住了,新一代HD6000显卡呼之欲出。
				      2010年10月22日,AMD在对手推出第一代DirectX 11产品半年后,推出了第二代DirectX 11产品——Radeon HD   6000系列。率先发布的是Radeon HD 6800系列,目前共拥有两款型号分别是Radeon HD 6870和Radeon HD 6850。 
				    
				      Radeon HD 6800 Barts架构图
				      Barts在核心架构上的变化主要有三点:
				      ①Tessellator数量仍为1组,但是为增强型的Tessllator Gen7。
  ②线程控制器由Cypress的一组变为Barts现在的两组。
  ③UVD引擎升级至第三代,提供了更多功能及格式的图形核心计算模式。
				      美国时间2010年11月08日,NVIDIA发布了第二代DirectX 11产品——GeForce GTX   580,这款产品的出现预示着NVIDIA在第一代DirectX 11产品“晚点”半年之后,经过缜密的产品发布计划将第二代DirectX   11产品与竞争对手之间距离缩短至仅20天。
				    
				      40nm工艺的GF110-375-A1核心
				      GeForce GTX   580并没有使用GF100核心,而是型号为GF110的产品,全新的EDA设计使得这款产品拥有目前最顶级的单芯片性能,也补足了Fermi架构发布将近一年的遗憾。这一代产品在功耗和发热方面的异常表现,让人不得不佩服NVIDIA在芯片EDA设计方面的功底,而台积电做出的改良也是重要因素。
				      2010年12月15日,AMD正式发布了第二代旗舰系列产品——Radeon HD 6970和Radeon HD   6950。这两款产品不仅仅是简单规格升级后的产物,作为第二代DirectX 11旗舰产品,其是AMD经过Radeon HD   5000系列后潜心研发改革而来的新作,与Radeon HD 6800系列及Radeon HD 5000系列核心架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Cayman核心相比其他AMD DirectX   11核心有了本质的架构变化,由原来的VLIW5流处理器微架构改为VLIW4流处理器微架构,这样的设计结构更符合当前GPU计算应用,从而提高GPU运算效率。当然在其他方面Cayman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些技术或者功能无法在上面的表格中体现出来,笔者粗略汇总如下:
				    
                    
                        
公版Radeon HD 6970 
                    
  >>>全新设计的改良核心架构,采用VLIW4架构;
  >>>更强的几何性能,拥有双Graphics   Engine;
  >>>提供更佳的游戏画质,加入形态抗锯齿和增强质量抗锯齿;
  >>>绿色环保,加入PowerTune功能实现更佳性能功耗比。
  >>>随Radeon HD   6900产品一起到来的还有全新设计的催化剂驱动10.12。
                    ● 评定规则与参赛显卡概况
                      本次年度显卡横评共收到25家厂商送测,每个厂商限定送测一款产品,所以25款产品可以代表各自厂家在2010年度的研发、策划、市场综合能力体现。本次送测产品中,NVIDIA产品主要有GTS450、GTX460,AMD方面则提供了HD5770、HD5830、HD6850三款GPU芯片,本次横评我们收到了25家显卡厂商的送测产品,价格集中在999-1399元,相信这正是消费者购买显卡最为关注的价格段,也是目前显卡竞争最为激烈的价格段。
                    
                      
                    
                    
                      本次横向测试主要锁定999元-1399元价位产品,其是时下性能级主流设计产品。我们将按照中关村在线评测规范,对产品进行严谨和公正的测试和试用,向读者提供最新、最准确的评测报告。根据规划,我们于今天,2010年12月30日在中关村在线网站发布评测结果。
                      本次千元级显卡横评选择在年底之前进行,主要面向年底消费热潮期间消费能力强的高端消费者,针对最新显卡的做工、用料、功能及性能等进行对比,希望能用我们专业的测试和犀利的观点给用户一个全面中肯的选购建议,并给我们显卡客户的品牌带来及时曝光、在产品方面做出有力的市场销售推动。同时,这个项目也是对2010年主流性能级显卡产品发展的一个总结和见证。
                      测试环境将在中关村在线评测中心进行测试,使用专业设备采集数据及客观的多评委打分,并以下面标准评价产品:
                     
                    
                      
                        
                          | 本 次 千   元  级 横 评 细 分 权 重 | 
                        
                        
                          | 客观部分 | 
                          55% | 
                          性能  | 
                          35% | 
                          基准测试 | 
                          25% | 
                        
                        
                          温度  | 
                          10% | 
                        
                        
                          | 功耗 | 
                          5% | 
                        
                        
                          可购性  | 
                          20% | 
                          价格  | 
                          10% | 
                        
                        
                          货源  | 
                          10% | 
                        
                        
                          | 主观部分 | 
                          45% | 
                          PCB设计 | 
                          20% | 
                          PCB用料  | 
                          10% | 
                        
                        
                          | PCB设计 | 
                          10% | 
                        
                        
                          | 完整性设计 | 
                          15% | 
                          附加功能 | 
                          10% | 
                        
                        
                          | 包装附件 | 
                          5% | 
                        
                        
                          | 散热器设计 | 
                          10% | 
                          散热器用料 | 
                          5% | 
                        
                        
                          | 散热器设计 | 
                          5% | 
                        
                      
                    
                    
                    
                    ● 测试系统硬件环境 
				      性能测试使用的硬件平台由Intel Core i7-870 OC   3.5GHz、ASUS P7P55D Deluxe主板和2GB*2双通道DDR3-1600内存构成。细节及软件 环境设定见下表:
				    
                    
				    
                      
                        
                          | 测 试 平 台   硬 件 | 
                        
                        
                          | 中央处理器 | 
                          Intel   Core i7-870 Extreme Edition OC 3.5GHz | 
                        
                        
                          | (4核 / 超线程 / 160MHz*22 / 8MB共享缓存   ) | 
                        
                        
                          | 散热器 | 
                          Thermalright Ultra-120   eXtreme | 
                        
                        
                          | (单个120mm*25mm风扇 / 1600RPM) | 
                        
                        
                          | 内存模组 | 
                          Apacer 猎豹二代双通道套装/PC3-12800 | 
                        
                        
                          | (SPD:1757   9-9-9-24-1T) | 
                        
                        
                          | 主板 | 
                          P55 | 
                        
                        
                          | (Intel P55 + ICH10R   Chipset) | 
                        
                        
                          | 显示卡 | 
                        
                        
                          | AMD 产   品 | 
                        
                        
                          | 镭风HD5830毒蜥版 | 
                        
                        
                          | (RV870 / 1024MB /   核心:800MHz / Shader: 800MHz / 显存:4000MHz) | 
                        
                        
                          | 迪兰恒进HD6850 酷能+ 1G | 
                        
                        
                          | (Barts /   1024MB / 核心:820MHz / Shader:820Mhz / 显存:4400 Mhz) | 
                        
                        
                          | 蓝宝石HD6850 TOXIC毒药 | 
                        
                        
                          | (Barts / 1024MB / 核心:820MHz / Shader:820Mhz   / 显存:4400 Mhz) | 
                        
                        
                          | 艾尔莎 幻雷者HD5830黑钻版1GB | 
                        
                        
                          | (RV870 / 1024MB / 核心:800MHz / Shader: 800MHz   / 显存:4000MHz) | 
                        
                        
                          | 祺祥智能HD6850无忧版 | 
                        
                        
                          | (Barts /   1024MB / 核心:800MHz / Shader: 800MHz / 显存:4000MHz) | 
                        
                        
                          | 微星HD5770 HAWK | 
                        
                        
                          | (RV840 / 1024MB / 核心:875MHz / Shader: 875MHz   / 显存:4800MHz) | 
                        
                        
                          | 双敏 无极2 HD6850 DDR5白金版 | 
                        
                        
                          | (Barts /   1024MB / 核心:775MHz / Shader:775Mhz / 显存:4000 Mhz) | 
                        
                        
                          | XFX讯景HD-685X-ZNF 钻石版 | 
                        
                        
                          | (Barts / 1024MB / 核心:775MHz   / Shader:775Mhz / 显存:4000 Mhz) | 
                        
                        
                          | NVIDIA 产 品 | 
                        
                        
                          | 鑫益嘉魔魂GTX460 D5   1024M龙啸版 | 
                        
                        
                          | (GF104 / 768MB / 核心:675MHz / Shader:1350Mhz   / 显存:3600 Mhz) | 
                        
                        
                          | 华硕ENGTX460   TOP/2DI/768MD5 | 
                        
                        
                          | (GF104 / 768MB / 核心:700MHz / Shader:1400Mhz 显存:3680   Mhz) | 
                        
                        
                          | 北影GTX460猛禽版F22 | 
                        
                        
                          | (GF104 / 1024MB / 核心:700MHz / Shader:1400Mhz 显存:4000   Mhz) | 
                        
                        
                          | 七彩虹 iGame450   烈焰战神X | 
                        
                        
                          | (GF106 /   1024MB / 核心:900MHz / Shader:1800Mhz / 显存:4100 Mhz) | 
                        
                        
                          | 耕昇GTX460关羽版 | 
                        
                        
                          | (GF104 / 1024MB /   核心:800MHz / Shader:1600Mhz 显存:3800 Mhz) | 
                        
                        
                          | 影驰GTX460上将版参数 | 
                        
                        
                          | (GF104 / 768MB / 核心:700MHz / Shader:1400Mhz 显存:4000   Mhz) | 
                        
                        
                           | 
                        
                        
                           | 
                        
                        
                          | 技嘉GV-N450OC2-1GI | 
                        
                        
                          | (GF106 / 1024MB / 核心:900MHz / Shader:1800Mhz 显存:4000   Mhz) | 
                        
                        
                          | 小影霸GTX60盘古版-1024 | 
                        
                        
                          | (GF104 / 1024MB / 核心:800MHz / Shader:1500Mhz / 显存:3600   Mhz) | 
                        
                        
                          | Inno3D GTX460   1G冰龙版 | 
                        
                        
                          | (GF104 / 1024MB / 核心:800MHz / Shader:1600MHz /   显存:4000MHz) | 
                        
                        
                          | 铭鑫GTX460U-1GBD5中国玩家版 | 
                        
                        
                          | (GF104 / 1024MB / 核心:820MHz / Shader:1640MHz /   显存:4000MHz) | 
                        
                        
                          | 铭瑄   GTX460黑武士1024M | 
                        
                        
                          | (GF104 / 1024MB / 核心:800MHz /   Shader:1600MHz / 显存:3900MHz) | 
                        
                        
                          | 昂达GTX460神戈版 | 
                        
                        
                          | (GF104 /   1024MB / 核心:820MHz / Shader:1640Mhz / 显存:4000 Mhz) | 
                        
                        
                          | 翔升GTX460+   金刚版 | 
                        
                        
                          | (GF104 / 1024MB / 核心:725MHz / Shader:1450Mhz / 显存:3800   Mhz) | 
                        
                        
                          | 旌宇GTX460-X460G | 
                        
                        
                          | (GF104 / 1024MB / 核心:790MHz / Shader:1580Mhz / 显存:3900   Mhz) | 
                        
                        
                          | 太阳花铁甲GTX460 1024MB   圣堂武士 | 
                        
                        
                          | (GF104 / 1024MB / 核心:702MHz / Shader:1404Mhz / 显存:3600   Mhz) | 
                        
                        
                          | 盈通GTX460-1024GD5游戏高手 | 
                        
                        
                          | (GF104 / 1024MB /   核心:850MHz / Shader:1700Mhz / 显存:3800 Mhz) | 
                        
                        
                          | 索泰GeForce GTX 460毁灭者 | 
                        
                        
                          | (GF104 / 1024MB /   核心:700MHz / Shader:1400Mhz / 显存:3600 Mhz) | 
                        
                        
                          | 硬盘 | 
                          Hitachi   1T | 
                        
                        
                          | (1TB / 7200RPM /   16M缓存  / 50GB NTFS系统分区) | 
                        
                        
                          | 电源供应器 | 
                          鑫谷GP850   80PLUS金牌电源 | 
                        
                        
                          | (ATX12V 2.0 /   750W) | 
                        
                        
                          | 显示器 | 
                          DELL UltraSharp   3008WFP | 
                        
                        
                          | (30英寸LCD / 2560*1600分辨率) | 
                        
                      
			        
				    
				      我们的硬件评测使用的内存模组由宇瞻(Apacer)中国区总代理佳明国际提供,CPU散热器由华硕(ASUS)玩家国度官方店、利民(Thermalright)的北京总代理,COOLIFE玩家国度俱乐部提供,电源系统有鑫谷提供。
				    
                      ● 测试系统的软件环境
				    
				    
				      
                        | 操 作 系 统   及 驱 动 | 
			          
                      
                        | 操作系统 | 
                      
                      
                        | Microsoft windows   7 Ultimate RTM | 
                      
                      
                        | (中文版 / 版本号7600) | 
                      
                      
                        主板芯片组 
                        驱动 | 
                        Intel   Chipset Device Software for win7 | 
                      
                      
                        | (WHQL / 版本号 9.1.1.1125) | 
                      
                      
                        | 显卡驱动 | 
                      
                      
                        | AMD Catalyst for   Win7 | 
                      
                      
                        | (WHQL / 版本号 10.10) | 
                      
                      
                        | NVIDIA Forceware for   Win7 | 
                      
                      
                        | (WHQL / 版本号 260.89) | 
                      
                      
                        桌面环境  | 
                        2560*1600_32bit   60Hz  | 
                      
			        
				    
				    
				      
                        | 测 试 平 台   软 件 | 
			          
                      
                        3D合成 
                        测试软件 | 
                      
                      
                        | 基准测试软件 | 
                        3Dmark 11 | 
                      
                      
                        | Futuremark /   版本号1.0 | 
                      
                      
                        | 3Dmark Vantage | 
                      
                      
                        | Futuremark / 版本号1.2 | 
                      
                      
                        3D游戏 
                        测试项目 | 
                      
                      
                        | DirectX11测试 | 
                      
                      
                        | Heaven   Benchmark 2.1 | 
                      
                      
                        | UNIGINE / 版本号 2.1 | 
                      
                      
                        | 辅助测试软件 | 
                        Fraps | 
                      
                      
                        | beepa / 版本号 3.2.3 | 
                      
			        
				      各类合成测试软件和直接测速软件都用得分来衡量性能,数值越高越好,以时间计算的几款测试软件则是用时越少越好。
				    ● 铭鑫GTX460U拆解赏析
				      铭鑫 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是一款典型的超公版设计显卡。这款显卡与公版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低压超频技术,以核心电压1V从而让显卡成为市面上仅有的高频显卡,在严谨的做工以及用料方面也确保了显卡稳定运行。同时5热管散热器也让显卡的GPU核心发热得到有效控制,更利于高频运行和超频探索。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正面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外观上虽然和很多显卡相似,不过实际用料却相差巨大。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散热器特写
				      显卡配备了超频三黑海散热器,该散热器底座采用HDT技术,使得多达5根纯铜热管直接和显示核心接触,迅速带走显示核心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外加两个大口径4pin温控风扇,保证显卡在820MHz高频下长时间稳定运行。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拆解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PCB采用超长设计,长度较公版PCB方案增加了15%以上。更长的PCB拥有更好的电气性能,为这款显卡高频运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显存部分,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采用了三星0.5ns   高速GDDR5显存颗粒,一共8颗组成1024MB容量,显存位宽256bit,同时单独配备了2相供电,为显存提供稳定、纯净的电压、电流。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PCB与供电设计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采用了豪华的4+2相供电阵容,每项供电都均用八爪鱼MOSFET、铁素体电感与全日系富士通固态电容,为核心提供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同时MOSFET还预装散热片。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输出接口
				      铭鑫视界风GTX 460U -1GBD5 中国玩家版显卡接口部分采用了双DVI+Mini   HDMI接口的设计,这种设计与公版显卡完全相同,并且还配有VGA转DVI转接头,这样已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显卡赠送附件
				    》》》》》查看下一页《《《《《